如果在台风过境第二天赶到临港新片区,会有这样的惊喜:小区、路面没有一处积水,大量雨水通过缓慢的净化过程汇聚滴水湖,形成生态闭环。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临港新片区作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的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准备迎接住建部最终验收。海绵型小区、海绵型绿地、海绵型道路等设施的建成,正让临港新片区“会呼吸、有生命”。
2016年,上海入选为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而临港正是上海首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临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覆盖临港主城区、临港森林一期、临港国际物流园区和芦潮港社区功能板块,试点面积达79平方公里,包括7个示范区、15个项目包、100余项具体工程。这些项目成体系地覆盖了工业厂房海绵改造、居民小区与道路海绵化、亲水湖泊与河道海绵改造等各个类型的海绵建设项目。这里的城市建设也由此改变了传统的以快排为主的“建大管子”模式,转而模拟“海绵”的效果:下雨天,能下渗、能滞留、能蓄存、能净化雨水;没有降雨的时候,则可以把水放出来——可用可排。
在临港新片区内,已经有26个已建住宅小区进行了海绵化改造,改造小区总面积达到200公顷。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则都被要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
其实,“海绵”工程启动前,临港的小区普遍存在雨污混接、道路或停车位破损、局部地区易积水等问题。如今,小区内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停车场绝对“有内涵”。临港的生态停车场主要由透水铺装、草皮、透水盲管组成。经过人工驯化的狗牙根铺成绿色厚毯,堪称全能——能耐阳、耐阴,也能耐旱、耐涝,完全实现了产品化定制。透水铺砖地面结构达五层,经过设计人员的周密计算叠加而成,足以保证小雨不积水。下雨时,一部分水进入透水铺装,渗入埋在铺装下的透水盲管,汇入排水沟;另一部分水被植物和土壤吸收,而超标的雨水经由排水沟滋养附近的雨水花园。这个生态停车场的所在地——临港家园服务站位于古棕路555弄,这里还有不少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新做法、新应用。比如能抵抗盐碱与海风、拥有30年超长待机寿命的绿化屋面,不仅能实现屋面雨水径流的消纳,还解决了常年漏水的问题;还有水清岸秀的景观型人工表流湿地,“豪饮不眨眼”的透水地坪……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以及上海电机学院组成的临港大学城区域已经实施海绵化提升工程。这些工程把学校师生对于海绵技术的研究运用于实践,从源头对雨水进行削减和净化,解决积水问题的同时减少了雨水径流入河的污染。
改造完成后,上海海事大学智慧湖周边道路已经做到“小雨不沾鞋,大雨不积水”。上海海事大学海绵化提升工程项目负责人赵心福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奥妙:通过原有观演台阶改造,将潜流湿地功能融入其中;将顶部原有排水沟改造为配水管道,将管网抽取的雨水通过一体化泵站输送到该配水管道;然后通过沸石层层过滤,最终将净化后的雨水排至校内智慧湖,最终流向滴水湖。
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临港地区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建成了包括河湖水系等蓝绿大海绵和道路、小区等中小海绵在内的完整海绵体,实现了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慧调度。
来源:文汇报
|